台灣的天氣變化總是特別明顯,一年四季的「孟仲季 春夏秋冬」輪替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轉。古人用「孟、仲、季」來細分每個季節的三個月,這種說法不僅文雅,也讓季節的變化更有層次感。今天就來聊聊這些有趣的稱呼,還有它們對應的月份和特色。
首先來看春季,孟春是農曆正月,也就是一年的開始,這時候天氣還帶點寒意;仲春是農曆二月,春暖花開最適合踏青;季春則是農曆三月,梅雨季節來臨前的溫暖時光。夏季的孟夏是農曆四月,開始感受到暑氣;仲夏是農曆五月,端午節前後最為炎熱;季夏是農曆六月,雖然還是熱,但已經能感受到秋天即將到來。
季節 | 孟月 | 仲月 | 季月 |
---|---|---|---|
春 | 正月 | 二月 | 三月 |
夏 | 四月 | 五月 | 六月 |
秋 | 七月 | 八月 | 九月 |
冬 | 十月 | 十一月 | 十二月 |
秋天從孟秋開始,農曆七月俗稱鬼月,天氣依然炎熱;仲秋是農曆八月,中秋節前後最舒適;季秋是農曆九月,開始有涼意。冬季的孟冬是農曆十月,還不算太冷;仲冬是農曆十一月,冬至前後最寒冷;季冬是農曆十二月,準備迎接新年。
這些稱呼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,像是「孟春之月,日在營室」或是「仲夏苦夜短,開軒納微涼」。現在雖然不太常用,但了解這些說法可以讓我們更貼近古人的時間感。台灣的氣候雖然和古代中原不太一樣,但這種細分季節的方式還是很有參考價值,特別是在安排農事或節慶活動時。
說到節慶,台灣的端午節在仲夏,中秋節在仲秋,這些節日都和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。古人觀察自然,用「孟仲季」來標記時間,現代人雖然有精確的日曆,但這種傳統的季節劃分方式還是別有一番風味。下次聽到「孟春」、「仲夏」這樣的詞,就能馬上聯想到對應的月份和當時的天氣特徵了。
什麼是孟仲季?原來春夏秋冬還能這樣分!大家平常都習慣說四季,但你知道古人其實把每個季節都再細分成三個階段嗎?這種分法叫做「孟仲季」,是中國古代用來更精確描述季節變化的方式,現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有趣的時間概念。
說到孟仲季的分法,其實就是按照農曆月份來劃分的。古人把每個季節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、仲、季,就像是把季節切成前、中、後三個部分。這樣分不僅能更細膩地感受氣候變化,也跟農事活動密切相關,畢竟以前的人都是看天吃飯的嘛!
季節 | 第一個月(孟) | 第二個月(仲) | 第三個月(季) |
---|---|---|---|
春 | 孟春 | 仲春 | 季春 |
夏 | 孟夏 | 仲夏 | 季夏 |
秋 | 孟秋 | 仲秋 | 季秋 |
冬 | 孟冬 | 仲冬 | 季冬 |
舉例來說,農曆正月到三月是春天,正月就叫孟春,二月是仲春,三月則是季春。這種分法在古詩詞裡常常可以看到,像是「仲夏苦夜短」就是在說農曆五月的夏天夜晚特別短。現在雖然大家都用國曆比較多,但這種傳統的分法還是很有味道,而且更能感受到季節的細微變化。
這種分法其實跟我們的生活也很有關係,像是農民曆上的節氣就是配合這個系統來的。孟月通常是季節剛開始的時候,氣候變化比較大;仲月就是季節最典型的時候;到了季月,季節就要準備轉換了。所以下次聽到「孟春」、「仲夏」這些詞,就知道是在說季節的哪個階段啦!
古人怎麼用孟仲季來區分季節?台灣人也適用嗎?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,古代中國人用「孟、仲、季」來細分季節,就像我們現在會說「早春、盛夏、晚秋」一樣,只是更文雅一點。這種分法最早出現在《周禮》裡,把每個季節分成三個階段,用「孟」表示開始,「仲」是中間,「季」就是尾聲啦。
這種分法在台灣其實不太常用,畢竟我們現在都習慣講「春夏秋冬」四個季節,或是直接用月份來區分。不過偶爾在農民曆或是傳統節氣的時候,還是會看到這種說法喔!像是「孟春」就是農曆正月,「仲夏」就是五月,聽起來是不是很有詩意?
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一下古代季節的區分方式,對照現在的月份:
季節 | 孟 | 仲 | 季 | 對應農曆月份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春 | 孟春 | 仲春 | 季春 | 1-3月 |
夏 | 孟夏 | 仲夏 | 季夏 | 4-6月 |
秋 | 孟秋 | 仲秋 | 季秋 | 7-9月 |
冬 | 孟冬 | 仲冬 | 季冬 | 10-12月 |
台灣因為氣候關係,其實四季沒有古代中原那麼分明,所以這種分法對我們來說參考價值比較有限。不過在寫詩詞或是傳統文化活動時,還是會有人用這種雅致的說法。像中秋節其實就是「仲秋」,因為在農曆八月嘛,這樣記是不是簡單多了?
現在年輕人可能比較少用這種說法,但老一輩的或是學傳統文化的,還是會知道這些用語。像是「孟母三遷」的「孟」就是長子的意思,跟季節的「孟」是同一個概念,都是指「第一個」或「開始」的意思喔!
最近有朋友問我:「孟春、仲夏、季秋到底是幾月?台灣農曆對照表要去哪裡查?」其實這些都是古人用來描述季節的雅稱,現在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了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季節稱呼,還有它們對應的農曆月份,讓你在看古裝劇或讀詩詞時更容易理解。
先說說這些詞的由來,古人把每個季節分成三個階段,用「孟」、「仲」、「季」來區分。比如春天就有孟春、仲春、季春,分別代表初春、仲春和暮春。這種分法跟我們現在說的早春、盛春、晚春有點像,只是用詞更文雅些。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四季的雅稱對應的農曆月份,大家可以收藏起來參考:
季節 | 雅稱 | 農曆月份 | 西曆大約時間 |
---|---|---|---|
春季 | 孟春 | 正月 | 1月下旬-2月 |
仲春 | 二月 | 3月 | |
季春 | 三月 | 4月 | |
夏季 | 孟夏 | 四月 | 5月 |
仲夏 | 五月 | 6月 | |
季夏 | 六月 | 7月 | |
秋季 | 孟秋 | 七月 | 8月 |
仲秋 | 八月 | 9月 | |
季秋 | 九月 | 10月 | |
冬季 | 孟冬 | 十月 | 11月 |
仲冬 | 十一月 | 12月 | |
季冬 | 十二月 | 1月上旬 |
要注意的是,農曆和西曆的對應每年會有些微差異,因為農曆有閏月的關係。比如今年(2025年)農曆五月是從5月28日到6月25日,所以仲夏大概就是這段時間。下次聽到「仲夏夜之夢」或是「季秋時節」,就知道大概是在農曆五月和九月左右了。
這些季節雅稱在台灣的傳統節慶中也很常見,像中秋節就是在仲秋,而元宵節則是在孟春時節。有時候看農民曆或是老一輩的人說話,也會用到這些稱呼,了解之後就更能體會台灣傳統文化的韻味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