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百貨公司搭電梯時,常常看到「1mf是几楼」這個問題浮現在腦海裡。其實這個標示在台灣的商業大樓很常見,但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到底代表什麼意思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電梯樓層標示的門道,下次搭電梯就不會再一頭霧水啦!
首先要知道,1MF其實是英文Mezzanine Floor的縮寫,中文叫做「夾層」。這種設計在商場特別常見,通常是因為建築物挑高設計,在主要樓層之間多做出來的半層空間。比如說:
樓層標示 | 實際樓層 | 常見用途 |
---|---|---|
1F | 一樓 | 大廳、主要櫃位 |
1MF | 一樓夾層 | 咖啡廳、輕食區 |
2F | 二樓 | 服飾專櫃 |
很多人在逛百貨公司時會發現,明明按了1樓,電梯卻停在標示1MF的地方。這是因為建築法規規定,超過一定高度的商業空間必須設置夾層來符合消防安全規範。這些夾層雖然面積不大,但租金相對便宜,很適合需要小坪數的店家進駐。
台灣的建築物樓層標示真的五花八門,除了1MF之外,還常看到B1(地下一樓)、LG(地下商場)、M(中間層)等等。特別是在捷運共構的商場,樓層標示更是複雜。記得有次在信義區某百貨,光是找餐廳就繞了半天,因為他們的樓層標示用了MF、UF(Upper Floor)、RF(Rooftop Floor)這些英文縮寫。
說到這個,不得不提台灣人最愛的「低樓層效應」。根據房仲業者的觀察,10樓以下的樓層總是賣得特別快,特別是3-7樓這個區間。原因很簡單:這些樓層不用等太久電梯,遇到緊急狀況逃生也比較方便。而且很多大樓的1MF設計成挑高空間,反而讓2樓以上的住戶覺得視野更開闊呢!
最近在台灣看房或逛百貨公司時,常看到「1MF」這種樓層標示,你是不是也一頭霧水心想「1MF到底是幾樓?台灣建築樓層標示大解析」呢?其實這種標示法在台灣很常見,尤其商業大樓和新建案特別愛用,今天就來幫大家破解這些數字密碼!
台灣的樓層標示主要分三種:傳統數字樓層、英式標法和美式標法。最讓人困惑的就是英式標法的「MF」(Mezzanine Floor),這種夾層設計在台灣很普遍,通常是指「樓中樓」或「挑高空間的夾層」。來看看常見對照表:
標示方式 | 實際樓層 | 備註說明 |
---|---|---|
1F | 1樓 | 傳統地面層 |
1MF | 1樓夾層 | 通常挑高4.2米以上 |
2F | 2樓 | 傳統標法 |
2MF | 2樓夾層 | 常見於百貨公司櫃位 |
B1 | 地下1樓 | 地下室層 |
要注意的是,有些建商會把1MF當作「實際的2樓」來賣,因為法規上夾層面積不能超過主層1/3,這樣標示可以規避檢查。所以看到建案廣告寫「買1樓送1MF」時,要特別留意是不是把夾層當成銷售話術,實際使用空間可能沒想像中大。
另外在百貨公司也常看到類似標示,像新光三越信義店的「A4 3MF」就是指3樓的夾層專櫃區。這種設計能增加商場的營業面積,但對消費者來說真的很容易迷路啊!建議逛街時多注意樓層導覽圖,或是直接問服務台比較快。
為什麼台灣大樓常有1MF?夾層設計的優缺點
走在台灣街頭,常常會看到大樓標示著「1MF」的樓層,這個神祕的代號其實就是「夾層」啦!台灣建商超愛這種設計,最主要就是為了在有限的容積率內,多擠出一些使用空間。簡單來說,夾層不算在正式樓層裡,但又能讓住戶多出一塊可以運用的地方,根本是空間魔術師來著~
這種設計在台灣特別常見,跟我們的建築法規和房價都有關係。你知道嗎?夾層高度通常不會超過3.6米,這樣才能避開某些建築規範的限制。建商可以靠這個增加銷售面積,買家也覺得賺到更多空間,根本雙贏!不過要提醒大家,不是所有夾層都是合法的,有些是二次施工偷偷做的,買之前一定要確認清楚啊!
夾層設計的優缺點比較
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
增加使用空間,CP值超高 | 可能影響採光和通風 |
可以做多功能區(書房、儲藏室) | 樓層高度變矮,壓迫感較重 |
建商可以多賣錢 | 後續裝修成本可能增加 |
靈活運用畸零空間 | 有些夾層合法性有疑慮 |
說到實際使用,很多台灣家庭會把夾層做成小孩遊戲區或是收納空間,真的超級實用!尤其是台北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,能多一坪是一坪。不過要特別注意,夾層的承重有限,不能隨便亂改造,之前就聽過有人把夾層當健身房放重訓器材,結果差點出事的案例…
現在新建案很多都會直接把夾層設計進去,甚至做成樓中樓的型式。這種通常會用鋼構加強結構,安全性比較有保障。但老房子的夾層就要多注意了,尤其是那種屋主自己隔出來的,可能連逃生動線都會被影響到。建議大家看房時,一定要實際走上去感受一下,看看會不會頭頂到天花板、走動方不方便這些小細節。
買房要注意!1MF算不算實際樓層?專家這樣説。最近好多朋友在看房時都被建商的樓層標示搞得霧煞煞,特別是看到「1MF」這種標示時,整個黑人問號。今天就來幫大家釐清這個常見的樓層標示問題,順便分享一些買房時要注意的小細節,免得被話術拐了還不知道。
先來講講什麼是1MF。這個標示其實是「1樓夾層」(1st Mezzanine Floor)的縮寫,通常出現在挑高設計的建案中。簡單來說就是1樓和2樓之間多出來的那個小空間,可能做為儲藏室或小房間使用。但重點來了,這個1MF到底算不算實際樓層呢?根據建築法規,夾層面積如果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三分之一,就要計入實際樓層數。所以下次看到建案廣告寫「地上5層」,結果裡面藏了2個夾層,實際可能等於7層樓高,這可是會影響到建築結構和公設比的喔!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,整理一個常見樓層標示對照表:
標示代碼 | 實際意義 | 是否計入總樓層 |
---|---|---|
1F | 一樓 | 是 |
1MF | 一樓夾層 | 視面積而定 |
2F | 二樓 | 是 |
RF | 頂樓(Roof Floor) | 通常否 |
B1 | 地下一樓 | 是 |
除了樓層標示要搞懂外,看房時還要特別注意這些細節。比如說有些建商會把夾層面積灌入權狀,但實際使用起來超卡,根本不好用。再來就是消防安檢問題,夾層太多的建築物逃生動線會比較複雜,萬一發生意外真的很危險。還有啊,有些投資客專門買這種有夾層的房子來隔成小套房出租,雖然投報率看起來不錯,但可能會影響到整個社區的居住品質,這些都是要考慮進去的。
最後提醒大家,看預售屋時一定要把建商提供的樓層平面圖看清楚,特別是那些用英文縮寫標示的空間。有疑問就直接問代銷或建商,要求他們白紙黑字寫清楚,不要怕問太多被當奧客。畢竟買房是人生大事,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東西,謹慎一點總沒錯。如果真的很不確定,花點小錢請專業的建築師或代書幫忙看合約也是值得的,免得交屋後才發現問題就來不及了。